基於一些個人因素,我其實是虔誠的觀音菩薩信徒;但是媽祖娘娘對我的照顧和幫助,使得我永遠銘記在心,也時常感念。
國曆五月大約是農曆的三月底,許多的宗教活動、新聞報導都圍繞著,媽祖神轎每年一度的遶境活動。在天主教國家,每年8月15日,也有個非常重要的日子,即是他們的「聖母升天日」,而這個節日,就像媽祖出巡一樣,也有所謂「遶境祈福」的儀式。
據聞媽祖慈悲善良,喜歡幫助窮苦人家,當然祂最為傳頌的,是祂為漁家的幫助,不論是祂在世的時候,或是升天為神,都是如此。媽祖信仰有一種柔美、慈善和相互幫忙的精神。
探索頻道(Discovery Chanel)的系列節目-「台灣珍寶」,針對台灣各地習俗,拍攝一系列的紀錄片。「台灣珍寶:媽祖」的影片時間不長,但是內容精鍊,每集節目大約20多分鐘,深入簡出描寫馬祖的生平、信仰的形成及介紹遶境活動。對於宗教活動,節目採取文化觀察和關心傳統的型態,不至於流於科學和迷信的論戰。
這幾年,台灣有所謂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衝突;應該說民族意識和自我認同,又成為台灣人關注的焦點。我們其實非常羨慕西方國家的文化強勢,總是引領其他國家的流行風潮,但同時,我們也像全世界各地的在地文化一樣,力圖振作,強化自己的信心,和外來文化分庭抗禮。
但是水往低處流,人往高處爬;如果我們只顧著保全傳統,反而完全封閉文化的交流,我們只會淪落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,成為強勢文化的犧牲品,落入一樣的悲劇。
我們常舉日本、韓國為例,他們的文化之所以可以外銷,也是因為台灣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,不夠積極、不夠專業,不夠獨立思考,不夠有台灣的風格。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,文化之間的勢力消長,也成為跨越政治的一種,非典型的外交關係。
如果代表台灣的象徵,都是電音三太子或是低俗喜劇,這些究竟可以幫我們抵擋外侮多久?我們對台灣文化的認同,就真的這麼表面嗎?
媽祖信仰至今一千多年了,為什麼還可以歷久不衰,自己去想想看。
- Sep 15 Sun 2013 17:21
課堂筆記:媽祖信仰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